小孤山:中国海拔最高妈祖庙品牌
类别:现代文化 时间:2017-10-17 16:06:40 稿源:本网 发布:admin 阅读数:
    本人认小孤山必须打个好海拨最高妈祖庙这张妈祖文化牌,九十年代初还有县局任旅游局长时,就在安庆市旅游工作会议上就提过小孤山开发的二条建议:“一,主打好妈祖文化牌,二,处理好宗教与旅游的关系,设立一高规格管委会,统一综合管理职能。三、建设好一座大吨位游轮码头......”
    妈祖文化源远流长,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,直到现在仍然还是一个热潮,是什么原因让妈祖信仰在东南沿海地区根深蒂固,没有被历史的尘埃封存呢?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古代,妈祖文化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,在今天,妈祖文化是维系两岸的血肉亲情的纽带和增进两岸民族情感的桥梁,妈祖文化能够扮演一个凝聚全球华人中华文化的关键,就是华人普世的价值。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全人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。
    妈祖信仰起源于湄洲岛。从古至今,妈祖就被人们当成为海上保护神,现今已传播到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,共有妈祖宫庙上万座,信众3亿多人。妈祖信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,为何至今依然香火鼎盛呢?
    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确认,始自宋宣和五年赐庙额,而真正被封为“夫人”则是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开始。宋朝对妈祖褒封共达成15次。元朝统治不到100年,对妈祖的褒封有5次,平均二十年一次;明朝对妈祖也有进行褒封:“皇明太祖洪武五年,以神功显灵,敕封“昭孝、纯正、孚济感应圣妃”。到了清代,为了提高妈祖神威,清廷对于上奏妈祖灵应而要求嘉封和致祭等事,都给予满足。清廷褒封妈祖,共计有15次。清代以前,妈祖的最高封号是“天妃”,到了清代,一跃成为“天后”和“天上圣母”。以上无不见证着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妈祖信仰的重视。
    在中外关系史上,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,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,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,明、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,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,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。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,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,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。即如郑和的《天妃灵应之记》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,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。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《使琉球杂录》详述在妈祖庇佑下,封船如“凌空而行”,飞速通过钓鱼屿、黄尾屿、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、马齿山海域,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“突入其境”。
   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古代,妈祖文化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,在今天,妈祖文化是维系两岸的血肉亲情的纽带和增进两岸民族情感的桥梁,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全人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。
   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:“妈祖信仰深深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当中。福建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,促进两岸交流合作”。在国务院出台的《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县经济区的若干意见》中也多次提到妈祖和妈祖文化。
    妈祖文化的内涵无疑是全人类的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。


   小孤山又名小姑山,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,南与西江彭泽县仅一江之隔,西南与庐山隔江相望 ,是万里长江的绝胜,江上第一奇景,被益为长江绝岛与彭泽县的龙宫洞、湖口的石钟山、鄱阳湖的大孤山(鞋山)相距只几十里。小孤山,原是长江中一座石屿,开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。相传大禹治水,至此刻石记功,秦始皇东巡,勒中流砥柱于石上。小孤山以其独立无依而得名。山形似古代妇女上的发髻,山体奇特秀美,东看一支笔,西望太师椅,南观如撞钟,北观啸天龙。

《小孤山·人言此是海门关》
作者为唐朝文学家 谢枋得

  人言此是海门关,海眼无涯骇众观。
  天地偶然留砥柱,江山有此障狂澜。
  坚如猛士敌场立,危似孤臣末世难。
  明日登峰须造极,渺观宇宙我心宽。
  【注释】
  ①小孤山: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,四无依傍,地势险要,是南宋的军事要地
  ②宋末弋阳(今属江西)人,以忠义自任,曾率军抗元。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,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,绝食而死
  ③海眼: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



  【译】
  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,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。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,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。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,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。明天我要登上峰顶,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。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“海门关”,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,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。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,呼应上句,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。
(宋祖英---小孤山)
   小孤山上寺庙中的“菩萨”人们都称“小姑娘娘”。多数朝拜者们只知道这小姑娘娘有求必应!说来也是,这小姑娘娘在九江,安庆沿江一带确实灵气十足!因而终日人流如潮!香火从不间断!特别是每年的大年三十,二月十九,六月十九,九月十九(娘娘生日娘娘会)那真是人山人海,烧香还愿的鞭炮声分秘不息!但遗憾的是:对于这样“灵验”的菩萨,人们却不清楚她的身世......小姑娘娘就是妈祖神。据〈清一统志〉称:“天后(妈祖)是宋朝福建莆田林愿的第六的儿,生下落地时就有祥光异香,长大后能乘席渡海,能乘云游岛屿间......升化后尝衣朱衣飞翻海上寻声救苦。宋,元,明时,累著灵迹。”小孤山是内陆海拔最高的一座妈祖庙,川险涛急,号称“海门第一关”,于是林氏女又显灵于海岛江屿。宋代在此山建庙祀之,并对女神一再加封,给她以“助顺安济广济慧济夫人”的称号。


  自古名山多寺庙,小孤山寺庙早兴。唐代高僧马祖道一在本县灵隐寺授法,云游到小孤山,认为灵秀更胜灵隐寺,便至此开山建庙,“启秀寺”因名。其时庙很小,供曹溪始祖智药禅师,北宋时重建,易名“惠济寺”,后始祀“海神”,即“天妃”、“天后”。此前除山上佛事外,江中过往船只也多在船上面山焚香致祀。企求佛祖、神灵护佑。
  小孤山妈祖文化源于南宋,发展在明清,延续于今。宿松旧县志载:“天妃,福建蒲田人,宋都巡检林愿之女,名林默,生于公元960年,归仙于987年,八岁私塾启蒙,过目成诵,理解文意。幼谈休咎多中,长时能乘席渡海,乘云游海屿间,席济乱流,殁后为神,显应于湄州海中屿。她通医理、教人防疫消灾,以行善济世为乐,矢志不嫁。传林默在海上济人遇难,仙体顺海潮飘移,小孤山下有“海眼”,江流至此迴旋澎湃,斗大的旋涡,旋入江底,若如通海之大门。林默的仙体旋海门而出,人们视其为“龙女”、“神女”,将其供奉于小孤山庙中,又尊其为“妈祖”,认为其神灵一直在大海和江湖上奔波,扶危济困、庇护渔舟商船,和小孤山周边黎民百姓的平安,这便是宿松“妈祖文化”的起源。“宿松妈祖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,传当年朱元璋一次在鄱阳湖与陈友谅激战失利被困,欲奋力突围,又夜黑风高,辨不清方向,陈友谅水兵紧追不舍,正危急之际,朱元璋一抬头忽见东北向有双灯闪亮,心想是神仙指路领航,便朝红灯方向疾驶,顷刻船已到小孤山下,朱元璋转危为安,夜宿小孤山,梦见“小姑娘娘”,知突围脱险得益于神女相助。
  小姑妈祖宋时封“助顺安济广济惠济夫人”,元代以“海运效灵”赐额广济,加封“显灵”。朱元璋做了明王朝开国皇帝后,在洪武二年九月征南师还,旧地难忘,旧情难忘,便和军师刘伯温等一起路宿小孤山,感慨万千,写下了《宿小孤山》一诗曰:“龙兴凤驾出京都,百万雄兵驻小孤。千林红叶片时扫,万里江山一夜枯。荡荡乾坤归圣主,明明日月照皇图。梅花预报春消息,瑞气纷纷何处无。”更为感激的是“小姑娘娘”当年在小孤山顶悬双灯领航,突围“护驾”之恩,便加封妈祖为“天妃圣母”,一下把妈祖推到至尊高位,此时山上“惠济寺”也更名叫“天妃庙”了。到明永乐年间,再次加封“护国祜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”。每年正月十五、三月十三日遣官致祭。官制祭文曰:“维神下奠巨浸,砥柱中流。吴楚之镇,畿甸之喉,延揽万里,享祀千秋。利有攸往,唯神是求,迄今祭奠,以迓神庥,尚饷。”
  按旧志,明洪武、永乐、宣德、嘉靖间,俱有敇祭小姑山文,因各以时事为言,不具载。特即其可通行者录之。清朝加封“天后“,清康熙五十九年诏,直省、州、县皆立庙,乾隆五十三年,封加“显神赞顺”四字。嘉庆五年,加“垂慈笃祜”四字,六年封“天后”、父为“积庆公”、母为“积庆公夫人”,令地方官安设神牌于后殿,每岁春秋两季有司同日致祭。

  小孤山天妃庙旧有两处,一在江岸,明嘉靖间降敇重建,内有御碑亭,刻兴献帝诗一章,岁久江坍,庙毁。清康熙初,知县王民皥,询诸乡耆,告知昔年江坍漂没之基已成陆地,逐相故址按原貌重建。一在小孤山,旧建,明宏治时知县陈恪捐资修,己末知县施傅重修,乾隆间庙毁,总督高奏诂,已酉重建,有乾隆皇帝亲笔篆刻御书“灵昭江屿”的匾额。嘉庆间,僧西昭于麓募砌石台,修石级至殿,以便舟泊登山,并置天灯三妆亭上,照江夜行。山麓西北角之“一天门”山门为清顺治间宿松县御任知县孟瑄于顺治九年新建,门横额“启秀寺”三字为元代俞潮所书。  明太祖南征班师回,宿小孤山题诗,并皇封妈祖为“天妃”、“天后”,又皇帝亲书匾额,制官制祭文,这些都说明了“天妃庙”的份量以及朱元璋对妈祖文化的影响,时至今日,宿松人一直把小孤山“天妃庙”称之为“国庙”,每年正月初一,这里人山人海,焚香放炮、占卜问卦,祈求“娘娘”护佑者络绎不绝。还有逢古历三月十三日“小姑娘娘”诞辰日,和九月九日登高日,祭祀小姑娘娘的蒙难日,都有善男信女来此做庙会,热闹非常。皇帝和朝廷的厚重,更扩大了“妈祖”的影响,也是宿松佛教主流和妈祖文化的助推器。还有受妈祖佛教文化的影响,在宿松沿江沿湖水泽一带常有位显漂殍至,显灵于当地,里人立墓葬之,并建庙以祀,这些都属于妈祖文化的延伸和发展,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五里乡的“龙王庙”,祀明万历九江知府、南昌刺史汪艈(字成甫);汇口的“萧公庙”,祀以祈水泽,神名天任,明永乐间敇封“英佑侯”;污池的“李公庙”,祀水泽神;千岭义乡的求应庵(张娘娘庙),庙号曰“真宾娘娘”;还有佐坝甘家嘴的殷公庙,祀殷天佑,都属这一类型。
  小孤山不仅是宿松的佛教名山,而且也是著明的风景名胜区,历史上曾有众多的文人墨客和政要为之作诗联对,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。其中作诗的有南朝的释惠标《咏孤石》;唐朝的顾况《小孤山》、释定法《题小孤》、蔡齐《小孤山》等;宋朝的王安石《咏孤山》、苏轼《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》、陆游《舟过小孤有感》、《咏小孤》、《观小孤山图》、吴澄《小孤山》等;明朝的朱元璋《宿小孤山》、刘伯温《小孤山》、觧缙《小孤山二首》、陈子宁《小孤山》、胡俨《小孤山》、黄翰《小孤山》、杨溥《小孤山》、朱永《小孤山》、朱祐杭《小孤山》、胡缵崇《登天柱阁》、王守仁《小孤山》、汤显祖《小孤夜泊》等;清朝的黄景仁《月光泛小孤山下》、《夜登小孤山和壁问韵》、张调元《小孤山•集句》、朱思位《登小孤山》等;作联的有清朝赵文楷、孟宣、黎心潭的《梳妆亭联》,曾国藩、朱仃云、李经希、张树建、贺德三、罗广熙、佚名(六付),与竹君人等的《小孤山联》;黄传焘、黄冈的《启秀寺联》、孟宣的《小孤山山门联》、左宗棠《小孤山天妃殿联》、彭玉麟《小孤山凌虚阁联》、李介明《小孤山文昌阁联》;民国时黎月樵《启秀寺》256字长联、释果修《禅房联》、萧树经《启秀寺联》、吴保仑《小孤山联》等。


  朱元璋是小孤山妈祖文化的推手 长江中游宿松境内的江中孤岛——小孤山以其“雄秀俊秀”闻名天下,被誉为“海门第一关”、“海门天柱”,为“宿松十景”之首。
    妈祖,姓林,名默,昵称默娘,出生于福建莆田名门望族“九牧林”世家。高祖林圉,五代时官至州牧,公元866年,辞官归田后,从莆田西天尾举家迁居湄洲湾畔。曾祖林保吉,仕后周,显德元年(954)官统军兵马使,因年迈辞官归隐。祖父林孚,宋初官福建总管。父亲林惟慤,母亲王氏,“侨居湄洲屿”,官宋代都巡检,也就是巡海官。
    林惟慤四十余岁时,已有一男五女。当时海难经常发生,林惟慤担心一子单传,若遇海难,香火不继。夫妻二人经常到观音亭烧香礼拜,祈求观音菩萨再赐麟儿。六月中旬的一个夜晚,林妻王氏做了个梦,梦见观音菩萨对她说:“你一家乐善好施,忠厚诚实,今赐丹丸一粒,服下就有慈济之庆。”翌年,宋建隆元年(960)三月廿三傍晚,天空布着七星台,台上摆列七星灯,酉时,一道霞光从西北射入林府,满室异香氤氲,天空布满祥云瑞霭,周围的山都崩摧了,地变紫色。妈祖降诞了,林惟慤见所生的又是女孩,大失所望,又见这些奇异的自然现象,似乎预示了这孩子神奇而不平凡的一生,于是,就倍感疼爱。
    妈祖自降生至满月,少有啼哭和吵闹,于是父母为她取名“林默”。受“忠孝家风”的熏陶和影响,林默从小就聪慧过人,事亲至孝。五岁时,能诵《观音经》,八岁时开始从塾师训读,她读书总能过目成诵、悉解文义。受其母亲“礼佛”的感染,林默十多岁时就常静坐一室,诵经礼佛。十三岁时,有位玄通道士见林默乐善好施,聪慧伶俐,就传授她医学典籍,林默悉悟其中精义,并能预知祸福。十五岁时就能为乡民治疗疾病、扶贫济困、行善济世,显示出善良博爱的胸襟。
    林默十六岁开始细心研读天文地理知识,尽悉奥妙,对海上的气候变化未卜先知。每逢风暴来临之前,她便预告昭示乡亲,从而避免了很多海难。她还常常渡海来到湄洲岛,在父亲设在岛上的寓所“熏修”,验证自己对海上天气变化的判断等。
    林默十七岁时,兄长林洪毅在一次出海中遇难,失去亲人的悲痛,让林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海上生活的艰辛和危险。从此,林默立下夙愿,以拯救海难为己任,从此开始她救助渔民的神奇生涯。她常常驾驶小船穿渡于各个岛屿之间,救护危难中的渔夫舟子。船家渔夫,或遇恶风险浪,或遭沉船覆舟,或生死关头,总见林默挺身相助,化险为夷,转危为安。她能预示天气的变化,还教人们防疫避灾的方法,为民消灾解难,治病救人,普渡众生,给无助的人们带来很多帮助。二十一岁时,莆阳大旱,山川焦涸,她为百姓祷雨;二十五岁时,众亲人已多次力劝林默出嫁,但她早已心系百姓安宁,以拯救苍生为重,救助万民。这些救助对于常年漂泊海上、命运悬于风浪和天灾之间的人们而言,无疑是巨大的恩惠。
    林默短暂的一生,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苦难的人们,她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也在广大民众中广为传颂。公元987年,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重阳节,林默告别亲人,渡海登上湄屿最高处的山峰。人们只见天空祥云缭绕、霞光满天,林默缓缓升天而去,离开人世。里人认为那是她道行圆满,羽化升天了,于是就在湄洲山上(今祖庙山)立庙奉祀她,希望她永留人间,庇佑海上平安。
    妈祖集“真、善、美”于一身,即使在她羽化升天之后,仍屡显威灵,拯救危难、庇护使臣、广施仁爱、普渡万民,终于成就至善、大爱的女神,千百年来广受世人的敬仰和崇拜。为缅怀林默的功绩,后世的人们逐渐用一种最淳朴、最亲切的方式来称呼这位善良伟大的女神 —— 妈祖。
感谢阅读,欢迎再来!